什么专业35岁后还吃香?

  好久没写Blog了,今天想说一说人到中年的35岁危机,先说说自己的认识:

  没有哪个行业在35岁以后还会吃香,所谓35岁以后还能吃香的,无非抱着吃老本的态度来看待的

  网上认为教师、医生、律师、体制内没有35岁中年危机,说这话的这些人恐怕是没见过大龄、误人子弟的教师混子、平淡无奇的庸医、以及多少年都没接不到案子的缺德律师和退休还是科员的体制内人员。

  首先来说说医生,家里有医生,父母也有医生朋友,医生是个严酷的正筛选机制,硕士、博士毕业以后,还要规培、进入医院以后,哪怕考试通过的执照医生也要不停的继续接受复查,不合格就会被淘汰,所以基本能保证到了40岁哪怕不是个良医、名医!起码是个合格、合规的医生,但这也只是合格,不一定是吃香,为什么?光是年纪大,不厉害,不叫资深,那叫庸医。你想想你去医院看病,哪怕是普通感冒,除非经济条件限制,有几个人愿意主动去挂普诊的?是不是都觉得专家号肯定比普通号要好?外行就开始鄙视了!不是说一入行就高枕无忧了,从一名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四个阶段来看,其实好多医生其实到主治医师就到头了呀,尤其这些年看学历、看论文、看期刊、各种评职称之类的,都进入了非常严酷的筛选机制,不像几十年前,即使没这些东西,不出医疗事故,到岁数了也能混到副主任医师这个级别,也是大部分人的归宿。

  说说教师,教师有一点好处,从业资格是终身制,只要入行考编进入学校,除非是干出猥亵孩童这种猪狗不如的事,否则不管教的多差多烂,职位都非常安全,而且到老没混到特级教师的太多了。但是有个问题是,现在内卷越来越严重,以前要求老师是硕士,现在北上广深好一点的学校要求博士,甚至从本科就开始卡人,新进来的年轻人教了没几年,成绩卓著、比老教师业绩好,作为老教师,你脸上能挂的住么?现在再看当年教我的哪些老师,当时就觉得教得好的老师,现在都是特级教师了,而大部分老师,也就是高级教师到头了。

  再说律师,大家如果真接触这一行,你就可以看到,10个律师8个骗,1个有良心,1个很牛逼,大家看罗翔的法律讲座也不少了,你看看刑辩律师,尤其在中国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今天,刑辩律师可发挥性很难,因为辩护是要讲证据的,只要证据充分,律师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对于诉讼费来说,就凭良心要了!周围同学有考律师资格证最后转行的,但是通过之后了解的情况,并不是一个网上说很吃香的工作,大家对于他的认同就是:本质是一个销售。对于其他商法律师、知识产权律师,收费很透明。在所里面,如果你接不到案子,律师只有最低工资,而高收入完全靠本事(良心)了。

  再说体制内的情况,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挺好,人生职业尽头是考遍。尤其2020年的时候,这个体制内的优越性就立马体现出来了,不裁员、不降薪旱涝保收。而对于在体制内的人最大感悟就是,如果不为升官仕途,当个混子到退休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辞退公职人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除非触犯刑法。但是也有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几年所发出的信号,国家提倡各级政府“过紧日子”,体制内的人很明白,全国各地人员的基本、职级工资不会差太多,比如北京、长春、上海、贵阳这些地方,全国对于科员、副科、正科等职级工资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其他收入来源,每月的补助以及精神文明奖等额外年终奖是主要增收来源,算是一种福利,所以也就会出现网上有的公务员说自己一年收入8万,也有说自己一年小30万的(当然把单位缴纳的公积金也算进去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网上喜欢讨论年龄,职业生涯,各种职业规划,其实都有一个默认的潜意识前提,那就是:最好自己不要额外努力,不要变优秀,不要变厉害,纯粹由外界推着走,比如职业和单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就可以变得富足快乐,也就是所谓的越老越吃香。这种想法说白了就是彻头彻尾的懒汉思想,完全就是不思进取,这种潜意识的职业思维广为传播,对于年轻人是非常严重的毒害!

  郑渊洁老师的一句话,才是真正的指路明灯,像灯塔一样拨清了你所有关于职业发展的思想迷雾:铁饭碗不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指这辈子去任何地方都能吃上饭。这句话简单朴素,但异常深刻,涵盖的内容极为复杂博大。你需要思考的不是哪些工作在35岁以后还能吃香,而是你这个人,这辈子在任何地方,能靠什么吃得上饭。绝大部分人都只有一个职业属性和学历属性。我是XX大学毕业的,我是XX/我的职业是XX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技能属性。你会什么,做的好吗?这么基础的常识,绝大部分人可能都答不上来。要知道哪怕是医生,也有我就是个医生。和我是个医生,我擅长XX领域的治疗,发表过XX论文,搞过XX研究,成功治愈过XX起病例。

  我今年30岁,没到35,不过也不远了。而我从事也是网上喊得35中年危机最多的,吃青春饭的程序员。(到现在我都没明白,程序员自黑的梗,网友居然信了)。本人程序员,中途跳槽过好几家公司,对此感触颇深。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比较安逸、养老的500强外企,从事开发工作,每天工作可以说很轻松,轻松到行业内部人员都知道“遛弯”这种传统的地步,在这家公司工作五年之后,决定要自我改变一下,出去闯闯,离开了这个安逸的工作,不是说这家公司不好,虽说收入一般,但是也没让员工996,在这家公司期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996,5年加班时间连30小时都不到。周围的人大多毕业于名校,与之对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好多人做的工作都是基础性的螺丝钉,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并没满足这份工作的安逸,本来有做Java开发,转行去做DevOps,也有英语口语很好,自学小语种的,也有本来做SAP的转行去做Java开发。前几日,我得到的消息是,该公司大量裁员了,赔偿也不少N+3,我周围好多人不知道这个赔偿意味着啥,国家法定赔偿是不少于N+1,N代表你在这家公司工作年限,大部分都是老员工,工作8年以上,就是8+3=11个月的工资,白拿十几万呀!我说白拿指的是有技术、有能力、学习能力很强的人算作白拿,因为可以很快找到下家,我看好多Ex同事,离职当天朋友圈就说已经拿到下一家Offer了,待遇还有所提升,这一点我根本不意外,因为这帮人在工作的时候,能感受到虽然自己的工作很基础,但是从来对学习不懈怠,保持强有力的学习能力,而哪些我当时认为是大混子的同事,直接就留言在家待业、家里蹲,自嘲的同时也显万般无奈。通过提高抗风险能力来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不是永远安慰自己一潭死水就是“安稳”、“稳定”、“老实”,风险真正来临的时候都不用等浪,一点水花就拍翻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现在的同事,称他为Y哥吧,1976年出生,编码经验20多年了,已经荣升至副经理级别,技术能力、外语口语、接人待物都很强。在我旁边坐的时候,大哥每天中午利用15分钟时间练习英语口语音标,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可能在旁人看来,都40多岁了还有必要这么拼吗?但是后来他去了别的项目,别的项目领导还说Y学习能力强,不到一星期对一门新的开发语言已经完整写出来了,而且还去指导别的人的工作,一个月以后就去做Code review了,周围这种例子也蛮多的,有20来岁不好好学习被公司劝退的,也有40来岁跳槽过来做开发工作的,好在公司是一家以技术主导的企业,并没有歧视这些人过往经历,只要为公司提供价值(ya zha),收入也不菲。这种人是不存在35岁中年危机,至少职业上不会,可能会出现在家庭上,这样的中年叫事业的大成期,青出于蓝,长期的积累到如今终于开花结果了。在各个行业都是业内专家,独当一面的存在。本身厉害的人,年纪大了,叫资深专家,光是年纪大,不厉害,就不叫资深,叫风险过大。劝君不要妄图随便找个工作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年纪变大人也变资深。退一万步讲,哪怕这件事是真的,引发你的焦虑。可焦虑除了浪费时间,有任何屁用吗?有这么多焦虑的国际时间,不如好好发展自己的技能,想着提高。而不是坐着不需要额外努力,只是被外界推着自然而然的变厉害变成功。

  有能力的人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才叫选择。没能力的人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叫没得选。人还是趁年轻多学几项技能比较好。一辈子职业生涯很长,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永远要有plan B,现在没有那就慢慢培养未来有就行。

什么专业35岁后还吃香?

https://jetyu.me/post/midlife-career-crisis.html

作者

Jet Yu

发布于

2021-09-05

更新于

2021-09-05

许可协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