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Vibe Coding了吗?
欲速则不达
当 AI 变得越来越强,我们以为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做开发”,但不懂开发的人,真正得到的只是灾难的前奏。
2025年2月,OpenAI 联合创始人 Andrej Karpathy 首次提出了“氛围编程(Vibe Coding)”这一概念。随着 Cursor、Windsurf、Trae、Augment等新一代编程智能体的出现,AI 通过自然语言就能理解开发者的意图、生成代码、优化逻辑、补全测试,软件开发仿佛进入了一个“用聊天的方式做开发”的时代。
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也有人泼了盆冷水。我记得哪里看到过一位CTO的评价:
“氛围编程看似捷径,但本质是死路”
当你无脑用“氛围”写代码时,你在默默埋雷
如果你正用 Cursor、Windsurf或其他 AI 编程助手进行所谓的氛围编程
- 给AI一些自己都没完全理解的提示词
- 用不精确甚至自相矛盾的规则指导开发
- 对模型的产出不满就发脾气
- 你对项目所依赖的技术栈一无所知
那么你正在做的是默默埋下无数颗雷。
AI很强,但理解代码并不是它最强的部分
不可否认,大模型在理解意图、分析上下文、提出解决方案方面越来越强。有时只要提示写得够“对味”,足够清晰,再配合社区里流传的所谓“神级规则”, Cursor、Windsurf给出的产出确实惊艳:
- 功能写出来了
- Bug改掉了
- 架构看似清晰
- 应用能跑起来
甚至你会感慨:
“我居然一句代码都没写,居然能完整跑起来!”
但危险也从这里开始蔓延。如果你不知道:
- 代码组织机构、框架、协议、第三方库
- 数据库结构
- 鉴权、安全措施等等
那么你虽然“做出了应用”,但你敢保证上生产环境他不炸吗?
AI没有真正理解整个系统
从AI热潮刚起步时我就一直关注编程Agent,我自己每天也用 Cursor、Windsurf等编程IDE,而且非常享受它们带来的效率提升,它们可以:
- 加速我编码(看我懒不懒)
- 帮我找找Bug(主要工作)
- 自动优化重复工作(主要工作)
- 辅助我思考架构,并给我一些建议(辅助工作)
而如果一个人对技术体系毫无理解,纯粹外行,那么所谓“AI编程”,在本质上就像:
一个不会开车的人,让自动驾驶在山路上狂奔。
AI不可能一次性读懂所有上下文,也无法真正理解架构意图。
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会:
- 偶尔忘记设计文档
- 偶尔忘记编程规约
- 偶尔忽略关键设计
- 经常脑补额外的逻辑
- 经常产出看似合理、但实则致命的代码
以上问题,是我使用了OpenSpec,Cursor Universal Rules等依旧产生的问题。
我的感触是截至目前,项目越大、业务越复杂,AI的局限就越明显。
我一度认为是我手法有问题,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学习,甚至专门去一些技术论坛与其余开发者交流,在我使用了氛围编程2个月后,我决定放弃氛围编程。
针对氛围编程,我的观点是:我要知道AI在做什么,我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一切炸掉时,你根本不知道问题从哪来。
Cursor、Windsurf、Trae、Augment都帮不了你,ClaudeCode、CodeX也帮不了你。它们只能给出“看起来对”的修复建议,但对于复杂系统,这种修复按中医的话说,叫“治标不治本”。
你盯着大量日志一脸懵逼,于是不懂开发的你想:“找个开发帮我修吧,这不就搞定了吗?”
如果你运气好,开发可能几十个小时修完。如果你运气不好,那就是几百小时。特别是在项目质量非常糟糕、90%代码都得重构的时候,值吗??关键Charge不便宜,可以问问东软,中软这些外包头子,请一个差不多水平的高工,1人月到底多少钱。
截至目前,AI对资深开发和架构者是利好,对初级开发者和小白并不是好事。
别指望靠“氛围编程”写出可维护的应用
AI 是工具,不是你的替身工程师。
你还是得:
- 理解你的系统
- 知道你的架构
- 熟悉你的代码
- 不断回归测试
当你无脑让AI写完整项目,等你发现它是一坨翔时——恭喜,你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你会真正体会,什么叫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它活着是个Bug,重写是个坑,维护是场梦。
你Vibe Coding了吗?